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682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及遥感解译标志。以此为基础,选取目视解译法监测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392 913km2,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包括沙质沙漠化土地、砾质沙漠化土地和风蚀残丘3种类型。沙漠化土地以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仅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2%。空间上,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地区零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增大,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数据(面积、类型、程度、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基础,结合气候、地貌、第四纪沉积物和人类活动等数据,将青藏高原沙漠化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半干旱高山宽谷沙漠化区、藏北青南高寒高原面沙漠化区、柴达木干旱盆地沙漠化区、黄河上游半干旱河流盆地沙漠化区和“三江”流域湿润半湿润高山沙漠化区。  相似文献   
102.
黑土区田块尺度遥感精准管理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格网采样与空间插值的精准管理分区方法精度高,但时效性差、成本高。本文以东北农垦地区红星农场农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精准管理分区方法:以裸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田间格网采样数据,基于裸土反射光谱特征与黑土主要理化性质的显著相关关系,运用面向对象分割、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黑土区田块进行精准管理分区研究,并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和农作物生理参数,对分区结果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典型黑土区田块内部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显著;(2)基于裸土影像与面向对象的精准管理分区方法精度高,增强了分区之间的土壤养分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异性、分区内部各属性的一致性;(3)基于2015年4月1日和2015年5月20日单期影像分区和两期影像波段叠加(Layer stacking)分区,区间变异系数与区内变异系数之比分别为1.42、1.39和7.63,基于两期影像综合信息的分区结果显著优于基于单期影像分区;(4)基于裸土影像面向对象分割的精准管理分区方法时效性强、成本低、精度高。研究成果为田间变量施肥、发展精准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形成矿物内部复杂的成分变化,以及矿物之间的不平衡结构。尼木二长花岗岩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部,是代表性的形成于后碰撞构造演化时期的花岗岩体。本文对其中的斜长石与角闪石颗粒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和成分分析,揭示了斜长石中的港湾状、浑圆状、筛孔状熔蚀结构以及斜长石成分的突然变化和角闪石包裹黑云母的不平衡结构,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岩浆混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中突变环带的An含量为37.6~40.6,熔蚀环带的An含量为48.2~59.5,均高于两侧斜长石的An含量(18.4~26.4),表明在形成这些结构时有外来基性岩浆的混合使得岩浆成分发生了突变。样品中的部分黑云母被自形的角闪石包裹,黑云母呈浑圆状并且具有港湾状的熔蚀边,这可能是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使得岩浆的温度升高导致黑云母发生部分熔融,混合后的岩浆在黑云母周围继续结晶形成角闪石。这些显微结构为揭示冈底斯岩浆岩带的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蕾  吕厚荃  王良宇  杨冰韵 《地理学报》2016,71(9):1494-1508
基于中国15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旬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全国和12个气候区域0~50 cm逐层的土壤湿度时空分布规律,采用趋势分析和Cramér-von Mises(CVM)方法探究了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性。结果表明:西南、江淮、东北、江南、江汉、黄淮和华南地区各层土壤湿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内蒙古地区最低;随着深度增加,西南地区土壤湿度增加最明显,仅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减小。不同区域0~50 cm各层土壤湿度年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并具有阶段性特征,大部地区深层土壤湿度高于浅层;总体上,新疆、华南、华北、青藏高原、东北、黄淮地区1981-2010年土壤湿度减小趋势显著,其中新疆地区减小最为明显。除江淮地区外,各区域土壤湿度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际差异,突变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90年代后期两个时间段。  相似文献   
105.
地质遗迹区划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基础,该文根据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空间分异和山东省大地构造二级构造单元,划分出3个地质遗迹大区,再以其自然分布规律、遗迹形成时间、空间、成因和地质构造单元的关联性进一步划分出8个地质遗迹区和24个地质遗迹集中区,从而建立了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系统,亦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辽宁区域岩石41种元素的区域分布研究,作者提出了辽宁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系统。依次划出1个地球化学省、2个地球化学区、12个地球化学分区及若干地球化学小区。以地球化学分区为基本单位,讨论了各分区岩石元素的浓集状况,指出了不同地球化学分区岩石元素分布的差异,分析了某些元素的富集趋势与成矿的联系。对探讨不同分区的地球化学演化历程,确定找矿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7.
Abstract Two periods of garnet growth (Gt1 and Gt2) have been found in the Finnmarkian nappes of north Norway. In the Kolvik Nappe (the lowest nappe) Gt1 has preserved an S2 syntectonic spiral inclusion fabric; in the Olderfjord Nappe an earlier S1 fabric and an interkinematic inter-D1–D2 fabric have been preserved in Gt1 whilst only the S1 fabric has been found in Gt1 in the Brennsvik Nappe (the highest nappe). In each nappe Gt2 overgrew a penetrative fabric (S2) wrapped around Gt1. In the Kolvik Nappe inclusion fabrics may be continuous from Gt1 into Gt2 but in the higher nappes there is a distinct break. Gt2 may have been partially syntectonic with D3 in the Brennsvik Nappe. Chemically Gt1 in the Kolvik Nappe and in parts of the Olderfjord and Brennsvik Nappes has antithetic Fe-Mn zoning. In all nappes XCa and XMg are weakly zoned in Gt1; XMg increases outwards and is greater in the higher nappes in Gt1 suggesting higher nucleation temperatures. In the Olderfjord and Brennsvik Nappes Gt2 is marked by increasing XCa, probably due to changing garnet-plagioclase equilibria, although the Fe/Mg ratio remains constant. XMg is higher in Gt2 than Gt1. Basement rocks within the nappe pile have an early pre-Finnmarkian growth (Gt1) and a later Finnmarkian growth (GtH) correlated with Gt2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zoning patterns. The diachroneity of Gt1 is ascribed to progressively earlier (compared to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cessation of overstepping of garnet-forming reactions before peak metamorphism in the higher nappes, resulting in earlier structural events being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08.
The Azores Islands are located in the mid-Atlantic region near the triple junction where the Euro-Asiatic-African-American plates join together.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area is very high, as can be observed either from historical events since the fifteenth century, from present day microseismicity, and from direct and indirect measurements of rec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Volcanic activity is also present throughout the region.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even data exhibiting low quality, was used to develop hazard models of São Miguel Island. Source zone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both the global tectonic behaviour of the region and on the local active fault structures. Recurrence laws for São Miguel Island, for which historical information seemed quite incomplet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arge events in the entire archipelago and from their remarkable pattern of time and space dependence, and complimented by information on long-term fault deformation (for the longer recurrence periods) and on high precision instrumental network (for the very short recurrence periods).Attenuation laws were derived from data on events felt and/or recorded in the Island.Hazard maps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modified version of McGuire's algorithm for several geometries of source areas an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maximum observed intensity of historical events.Abstract presented at the 21st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European Seismological Commission held in Sofia, 1988.  相似文献   
109.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采煤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侏罗纪煤田是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首选基地,采煤引起的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课题。从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将煤田区划分为7个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和5个含水系统,按照排泄基准面进一步将含水系统划分若干地下水流子系统。在经验公式和数值法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研究区实际,提出了本区能够保障生态、水资源和采煤安全的冒裂带高度为240 m,"三带"安全高度为300 m,并据此将煤采区划分为非导水区、无水导水区、贫水导水区和富水导水区。从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水采煤"、"煤水共采"和"含水层再造"的煤炭资源开发近期和中远期对策。  相似文献   
110.
陕西省铧厂沟金矿是一个主要赋存于海底基性火山喷流细碧岩中的金矿床。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主矿带样品的测试数据进行了数学地质分析和原生晕分带序列计算。结果表明,Au11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Hg-Sb-Ni-As-Bi-Cu-Au-Co-Zn-W-Mo-Mn-Pb-Ag-Cd;Au8矿体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Cu-Co-W-Au-Ni-Sb-Mn-As-Pb-Bi-Hg-Mo-Ag-Zn-Cd;并提出了主矿带理想原生晕分带序列:Sb-As-Cu-Hg(前缘晕)→Au-Ag-Bi-Pb-W(近矿晕)→Ni-Co-Mn-Mo-Zn-Cd(尾晕)。结合微量元素衬值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2个矿体的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Au11矿体在1 150 m中段以前缘晕和尾晕叠加为特征;在1 110 m中段,发育较强的尾晕。Au8矿体在1 150 m和1 070 m中段以前缘晕和尾晕叠加为特征;在1 110 m中段,矿体减薄,近矿晕减弱,发育很弱的前缘晕和尾晕。综合分析认为,Au11矿体到达中下部,向深部仍有一定延伸;Au8矿体已经接近尾部,深部可能存在新的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